“人民有信仰,民族有希望,国家有力量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,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,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。我们要继续锲而不舍、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,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、强大的精神力量、丰润的道德滋养”。如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呢?
一、让精神文明永葆新常态。
常言道:“人活着总是要有点精神气”、“ 哀莫大于心死”,表达的是精神文明的力量。一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而作的《有的人》中:“有的人活着,他已经死了;有的人死了,他还活着……”诗人似乎在反问:人生存在的价值几何?人生的意义是什么?人类之所以不同于一般动物,是因为人类具有“思想”,而一般动物只有“想法”,思想性在更多时候表现为精神文明。我们常常津津乐道的精神文明,在一些人的狭隘认识里成了各级文明办和精神文明工作者的事,好像与广大公众没有多少关系。这种认识的片面性在于,当事人没有追求精神文明的状态感,也不懂得精神文明不可替代的巨大力量。虽然物质决定意识,但是,意识也能反作用物质,此可谓精神文明的奥妙之处。
二、让精神文明永具创新性。
精神文明重在与时俱进,常创常新,因此,时代感就可以成为精神文明创新的一种标志。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,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,精神文明需要创新发展,才能不落俗套,在社会各项事业中保持强大的活力。在传承传统文化中,普遍公认的一种态度就是:取其精华,弃其糟粕。以礼仪文化为例,文明发展至今,如果我们仍用古代那些下跪、磕头、叩拜等封建仪式教育今天的公民,就很难与倡导的鞠躬、敬礼、握手等文明礼仪相兼容,尽管出发动机是好的,但收效并不一定好。因此,不断创新方式方法,把传统的大道理念赋予与时代合拍的崭新形式,方能彰显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。
三、让精神文明永远有实效。
精神文明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,而是融入生活、工作和学习之中的实干行为,来不得半点虚假和造作。俗话说,一分耕耘,一分收获。只有真抓实干,才能收获成果。精神文明建设不是几个人的事,而是大家的事,可以概括成“文明创建,匹夫有责”。 如果每一个个体都做到了精神文明,那么精神文明就会真正落地,产生强大的实效性。每一个人都应该把精神文明建设视为自己修身养性的责任,让精神文明在自己心中埋下种子,扎根生芽,长成参天的大树,甚者枝繁叶茂,最终惠及左邻右舍、荫及子孙后代。精神文明不是一代人、两代人的事,而是长久大计,需要接力而行。在实践“中国梦”的征途中,我们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“继续锲而不舍、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,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、强大的精神力量、丰润的道德滋养。”从“锲而不舍”、“一以贯之”中,公众读懂了精神文明绝非一朝一夕的速成之事,而是贯穿在伟大事业实践中的永恒动力。
base365_365体育官方app_365体育怎么打不开了人社局